朱德海是我州早期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朝鲜族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投身革命,转战千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朱德海的一生,闪烁着英雄的光芒,他信仰坚定,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用担当、用生命诠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浩然正气,谱写了一曲拯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时代壮歌。
5月24日,记者带着缅怀崇敬的心情,乘车从龙井市区出发,一路向南,十几分钟后到达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朱德海旧居就坐落在这里。
朱德海旧居的正门两边立着两块石碑,上面分别用朝汉文字书写着“朱德海旧居”。推开旧居大门,四方小院里树木葱郁,朱德海铜像赫然立于院子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浩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朱德海铜像的后面,朱德海纪念碑在婆娑绿树的掩映下,庄严地矗立着。
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驻村第一书记金国光告诉记者,朱德海青少年时期曾居住在此地,开始接受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并参加革命斗争。1986年,当地人民为纪念朱德海,在其旧居址南侧50余米处,立了朱德海纪念碑。2001年,龙井市在纪念碑周围新建了围墙。2012年,龙井市投资30万元,在纪念碑前新建一座铜像。如今,朱德海旧居占地面积1400余平方米,由朱德海纪念碑、朱德海铜像、朱德海生平展览馆组成,成为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2019年,朱德海旧居被命名为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约7000人次。
穿过院子南侧的小门,记者来到朱德海生平展览馆,馆内百余幅照片和多件珍贵实物生动展示了朱德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
朱德海原名吴基涉,1911年出生于俄罗斯,祖籍朝鲜会宁郡,1920年随母亲由朝鲜来到和龙县勇新社水洞沟(现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落户。受朝鲜革命者金光镇影响,朱德海接受了革命启蒙教育,并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积极投入到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扩充武装力量等工作中,深得组织信任和当地群众爱戴。1937年,党组织选派朱德海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39年,朱德海回到延安,先后任八路军359旅指导员、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务委员、总务处处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赴东北工作,相继担任哈尔滨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政部民族事务处处长。
1949年5月,朱德海重回延边工作,任延边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海向中央建议延边实行区域自治。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他当选为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区委书记、自治区主席。1955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朱德海任第一任州委书记、自治州州长、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州政协主席等职。朱德海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亲自主导下,1949年4月,延边大学成立,同年延边文工团成立。随后,我州陆续建立了延边农学院、汉语师范学校、财贸学校、艺术学校等中高等专业院校和各县朝汉族高级中学。他狠抓工农业生产,动员群众搞荒山造林、荒坡栽果树、河谷修塘坝,支持果树专家培育出优质苹果梨品种,结束了延边没有自产水果的历史。朱德海注重发展民族工业,建立了农机厂、针织厂、铝制品厂、橡胶厂等,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体系,为延边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1972年7月3日,朱德海因肺癌在武汉逝世,终年61岁。
走出展览馆,告别朱德海旧居,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到了现实。数十年过去,如今的龙井市智新镇胜地村松柏苍翠,屋舍俨然,祥和富庶。一拨又一拨红色传承人走进朱德海旧居领悟革命先辈精神,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不断推动延边繁荣发展。
【记者手记】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我们缅怀历史、追忆红色往昔,是为了学史明理,赓续使命,传承薪火。朱德海艰苦朴素、严于律己、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像一座历史丰碑,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记者 秦羽
来源:延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