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市“稳扎稳打” 决胜2018年脱贫攻坚战 专题内容-专题栏目 孙晓云 269647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龙井市“稳扎稳打” 决胜2018年脱贫攻坚战 专题内容-专题栏目 孙晓云 269647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龙井站 > 专题栏目 > 专题内容

龙井市“稳扎稳打” 决胜2018年脱贫攻坚战

2018-07-26 14:26 | 来源: 新华网

  在龙井市市级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内,“龙井市脱贫攻坚作战图”非常醒目。战区分布、指挥体系、贫困县、贫困村退出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在图上一一呈现,各项责任目标清晰明确,相关数据更新及时、精准。

  “今年,我们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设立作战指挥室,实行挂图作战。”龙井市扶贫办副主任黄志全介绍,指挥部的作战程序是由市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向7个乡镇战区和各行业部门下达作战指令,在接到作战指挥指令后,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工作任务,各乡镇还要向下辖村级战区作战指挥部下达作战指令,形成“市级主令、乡镇主攻、村级主战”的三级作战指挥体系,精准有效地统筹调度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龙井市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是今年龙井市为进一步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的新“战略”。

  龙井市开山屯镇怀庆村是全市首个村级作战指挥部,在这里龙井市还开发建设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的采集、更新、分析,能够随时掌握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展示屏显示的就是我们大数据平台,共包括帮扶对象、数据分析、帮扶力量、帮扶措施等十个板块。”点击数据分析板块,龙井市扶贫办行业科科长徐远东介绍道,“这个数据分析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平台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分门别类地排查出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例如,以全市的贫困人口来看,主要致贫原因就是因病、因残两项。”

  依托大数据平台,龙井市可以有效实现基础扶贫数据的统一录入、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还能为行业部门针对贫困人口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提供信息服务,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龙井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精准化管理。

  近年来,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龙井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摘帽”为重点,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为导向,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考核,稳扎稳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龙井市对市委、市政府和各乡镇、各部门的班子成员分工进行针对性调整;原分管扶贫的副市长取消其他分工,专门负责扶贫工作。

  为确保能够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研究制定了县级领导、包保部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五级联动方案。县级领导定期开展入村调研活动;包保部门结合村屯实际研究制定脱贫计划,建立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帮扶活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全部实现脱岗驻村;乡镇党委实行主要领导包片、班子成员包村、领导班子吃住在乡镇的工作机制,经常性下村协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村党组织配合包保部门和驻村干部做好政策传达、工作落实,切实发挥党员的桥梁、骨干和纽带作用。

  龙井市还在延边州范围内率先建立“五天四夜”包保帮扶制度。每个包保单位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带队,组成三人专职驻村工作队,保证每周“五天四夜”脱岗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形成全方位服务群众工作格局。

  为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帮扶“无死角”,龙井市率先将省州市三级驻村力量统一整合为一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都有县级部门包保、所有贫困户都有县级包保力量包保。

  此外,龙井市建立健全脱贫攻坚一线考核机制,制定《龙井市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评体系。

  创新扶贫载体,设立“爱心超市”。采取群众学习政策、参加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攒积分,换取生活用品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户“我要脱贫”的主动意识。

  截至目前,龙井市已在22个行政村设立了爱心超市。

  围绕美丽乡村、森林防火等方面工作,龙井市还聘用贫困人员任生态护林员、环境监督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提升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的意识。

  为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能够在2018年达到退出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龙井市层层压实责任,落实健康、教育、交通、产业等各行各业政策,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两年来累计改造危房863户,贫困户住房安全比率达到97%;投入5295万元新(改)建村屯路67.36公里、新建农村公路桥梁5座,所有贫困村已通硬化路;投资1.2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现户户有安全饮水;两年累计投资1.8亿实施62个产业项目,累计产生收益1960万元;2017年,全市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带动、低保兜底等形式,人均年收入均已超过4100元;2017年,65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已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52个行政村达到10万元以上……

编辑: 孙晓云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